通过添加上方客服好友
1 、起手看牌
2、随意选牌
3、控制牌型
4 、注明,就是全场 ,公司软件防封号、防检测、 正版软件 、非诚勿扰 。
2022首推。
全网独家,诚信可靠,无效果全额退款,本司推出的多功能作 弊辅助软件。软件提供了各系列的麻将与棋 牌辅助 ,有,型等功能 。让玩家玩游戏,把把都可赢打牌。
本司针对手游进行破解 ,选择我们的四大理由:
1、软件助手是一款功能更加强大的软件!
2、自动连接,用户只要开启软件,就会全程后台自动连接程序 ,无需用户时时盯着软件。
3、安全保障,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可以非常安心,绝对没有被封的危险存在 。
4 、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孙诗卉 上海报道
随着低利率环境持续 ,产品预定利率在经历数轮下调后,即将迎来1.5%时代。
2025年4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布的一季度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仅为2.13% ,较年初骤降21个基点。而当前国有大行5年期定存利率已降至1.55%,10年期国债收益率跌至1.67%,5年期以上LPR维持在3.6%。
根据动态调整机制,三季度预定利率的再次下调几无悬念 。
方正证券最新发布研报显示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或在7月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例会,二季度预定利率评估值或为1.96%,较上季度同比下降17个基点 ,三季度人身险预定利率或将迎下调50个基点。
这意味着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或从2.5%降至2.0%,分红险从2.0%降至1.5%,万能险从1.5%降至1.0% ,最快8月底前完成切换。
然而,与此前预定利率下调前的代理人“狂欢”相比,此次下调前夜 ,市场显得尤为冷静:“卖不动 ”是当下代理人的最多的反馈 。
当产品收益不再是核心卖点,保险业破局之路又在何方?
预定利率1.5%分红险持续上新
回溯保险预定利率调整轨迹,2019年12月 ,原银保监会叫停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险,标志着高利率时代终结;2023年7月,普通型人身险预定利率从3.5%降至3.0%,分红险从2.5%降至2.0%;2024年9月 ,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再降至2.5%,正式进入“2时代”。
在多轮预定利率调整后,2024年8月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健全人身保险产品定价机制的通知》,首次提出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2025年1月,《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细化规则:当在售普通型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时 ,必须启动下调 。
而2025年上半年,5年期以上LPR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在持续下行,随着三季度调整窗口逼近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4月公布的预定利率研究值(2.13%)已较2.5%的现行上限高出37个基点。若7月发布的二季度研究值仍低于2.25%,保险公司则将在2个月内完成产品切换,行业预计9月1日启动新利率标准。
事实上 ,业内对此早有预期 。目前,已有部分保险公司先行落地1.5%的分红险产品。例如,近期,合资寿险公司同方全球人寿新发预定利率为1.5%的分红型产品 ,预定利率为2.0%的同类型产品于6月1日停售,打响本轮新产品切换第一枪。
另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中意人寿、恒安标准人寿、阳光人寿等保险公司近期均推出了1.5%预定利率的分红型产品 。
应对利差损风险
这对于资产端尤为重要。民生证券研报认为 ,1.5%预定利率的分红险销售有望缓解保险公司的债券配置压力,当前10 年期国债维持在1.6%左右的水平,1.5%预定利率分红险的债券配置压力有望减轻 ,头部保险公司有望凭借更为丰富的分红产品系列和更强的综合投资能力而更为受益。
某保险公司投资人士表示,2023年以来,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单边快速下行 ,并且始终在普通型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的下方。这种长期利率下行导致保险公司投资端收益持续承压,而负债端刚性兑付压力未减,利差损风险将不断加大 。
近年来 ,由于低利率市场环境的持续,利差损——即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无法覆盖保单预定利率导致的亏损——已成行业最大焦虑。当前保险业在高峰时期所销售产品的资产负债成本多位于3%-4.025%区间,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仅1.67%,5年期定存利率跌破2%。传统险2.5%的保证收益已造成严重成本收益倒挂 。
当前低利率环境下 ,保险行业面临着利差损风险提升 、客户需求转变、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以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多重挑战。
浮动收益考验投资水平
面对预定利率的再次下调,与以前每一次的代理人朋友圈“炒停售”的火热景象相比,此次市场的反应异常冷清 ,部分代理人团队选择“佛系 ”销售。
“2.5%的产品都卖不动,再降更难 。”一位从业多年的保险代理人向记者坦言。不过,他也表示 ,年中即将公布分红实现率,或许可以通过公司展现的真实投资实力进行获客。
虽然保证部分随着预定利率的下降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但浮动收益部分还是因保险公司投资能力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
值得注意的是 ,2025年6月18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要求平衡好分红保险预定利率与浮动收益、演示利益与红利实现率的关系 ,根据每个账户的资产配置特点和实际投资收益率,审慎确定各产品年度分红水平。其中确定了六类重点情形,一旦出现保险公司拟定红利水平达到下列条件中的任何一种,必须充分论证必要性并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
对外经贸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格指出 ,新政实施后,行业或将加速分化 。头部保险公司优势凸显(可维持较高分红),中小保险公司(尤其低评级 、储备不足者)通过高分红揽客的空间被大幅压缩 ,倒逼提升投资能力。
“限高令”的进一步完善,杜绝了随意抬高分红水平、行业过度竞争从而影响可持续经营。当收益率不再是产品销售核心,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将目光投向服务突围和渠道变革。
从卷收益到卷服务、卷生态
站在十字路口 ,保险行业正在加速转向“保险+服务 ”模式 。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7月5日,平安管家崇明居养项目揭幕;7月7日 ,平安又发布“添平安”保险+服务解决方案。今年5月底,太保家园·苏州国际颐养社区正式投入运营,截至目前 ,太保已落地15个养老社区项目,覆盖全国13个城市。如此案例不胜枚举 。
某寿险公司银保渠道负责人对记者指出:“当保底利率下降时,康养等附加服务更具价值”。
一位保险代理人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与以往客户只关注产品收益不同 ,现在遇到不少客户会在咨询产品时,主动询问该产品是否附加额外的服务内容,例如医疗健康配套(就医绿通或陪诊 、体检卡、家庭医生等等)、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等。
据悉 ,目前上述服务通常与人身险类产品绑定,例如,以年金险锁定养老社区入住确认函或其他养老服务 ,而医疗险产品则通常可附加健康管理类服务等等 。
“当下,康养与保险领域紧密相连,人寿保险公司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目前 ,尽管服务种类繁多,但服务使用效能可能未达理想状态,长远看是要提高客户获得感的 ,真正发挥出作用。”某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 。
整体而言,行业正在以“全生命周期服务 ”为核心,通过“保险+生态”打破单一保障边界,逐步覆盖健康 、养老、教育、财富等更多场景 ,让保险服务从“事后赔付”转向“全周期守护 ”。
与此同时,对保险代理人而言,为适应当前市场的变化 ,代理人必然要从“销售导向”向“顾问角色”彻底转型。业内认为,未来,能够整合养老、医疗 、财富管理需求 ,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的顾问式代理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