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快速稳定,使用这款软件的用户肯定是土豪。安卓定制版 ,苹果定制版,一年不闪退 这是初夏上海的城市一景——
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芭蕾舞团的舞蹈演员们参观完“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 ,转入“云端 ”,分享他们用芭蕾语汇赓续红色血脉 、创作舞剧《百合花》的台前幕后事 。半个多小时直播,近15万人次观看。
同一天 ,复旦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员赵习尧与陆家嘴金融城的白领丰亦舟都早早出发,登上“科创巴士”。两位00后化身宣讲员,随车穿梭于浦东新区30余个科创地标,用年轻人的鲜活语言为参观乘客解码上海的创新基因。
浦江两岸 ,越来越多普通市民在日常一瞬、平凡一刻中体会到思想的伟力 。类似的一幕幕场景,正是这座城市以党的创新理论指路引航、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鲜活缩影。
民族复兴需要精神引领,社会发展需要价值导航。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一年多来 ,上海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文化交汇融合中进一步壮大主流价值 、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为奋进新征程固本培元 。
大众化传播
拓展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半径
一人一麦,赵习尧的“移动课堂”在巴士、社区 、校园。身为上海市大学生理论宣讲联盟一员,他能与同龄人达成共鸣 ,共启“青年何为 ”的思考;也曾打动社区居民,阿姨爷叔与他约定,下一次接着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赵习尧在宣讲中
“做好宣讲 ,既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阐明其中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又要深入生活捕捉细节,选取大众有感知的故事 、听得懂的语言 。”小赵同学说 ,“边宣讲边学习,边体悟边实践”,他切身感受到科学理论能穿透不同圈层。
上海坚持把科学思想作为最有力的引领 ,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24年,上海已获立各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5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重大项目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立项数均居全国首位 ,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贡献上海智慧 。同时,《“上海智库报告”文库》集全市之力,重点打造具有思想穿透力、创新引领力、破圈影响力的新型智库品牌。
要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高地 、研究高地、宣传高地 ,上海更注重把鲜活的思想讲鲜活——
继在全国率先面向公众开放,上海社会科学馆再领风气之先,于今年5月开辟国内首个以“马克思的学习与生活 ”为主题的多维展陈空间。新亮相的马克思书房通过沉浸式观展、场景化体验等新形式 ,让人们感悟真理、探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启示 。上海主流媒体也以百姓视角 、百姓语言、百姓情怀推动理论与大众“零距离”。解放日报《百姓话思想》以“平民化、原生态 、纪实性、讲故事”为特色,文汇报《大家聊创新》《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等短片融合学理观察与场景案例,见微知著诠释思想伟力。
如今在上海,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渐成许多人的行动自觉。曾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 ,优化讲解和史料搜寻,助更多参观者找寻“真理的味道 ”;“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中的要求,持续向基层群众宣讲人民城市理念等 。数据显示 ,去年上海累计开展各类主题宣讲约9万场。正是大众化传播,拓展了党的创新理论普及半径,使其“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植精神家园
让红色文化浸润城市生活
南京路步行街 ,张耑被“红色文化季 ”主题视觉装点的服务亭吸引 。她刚获得首届上海红色网络微短剧剧本大赛最佳创意奖,打算申领一本《光荣之城红色“沪”照》,跟着覆盖全市16个区、串联40处革命旧址和红色场馆的“红色印记”寻访活动 ,继续深挖城市红色宝藏。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初心始发地、伟大建党精神孕育地。统筹做好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研究阐释和保护利用工作,是上海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题中应有之义 。一年多来,上海制定“党的诞生地 ”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全面提升计划 ,发布全国首部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蓝皮书,着力培植我们的精神家园,让红色文化浸润城市生活。
兴业路76号,庄重的石库门小楼已成大众心中独具魅力的上海地标。中共一大纪念馆内外 ,多种展陈与体验不时上新 。参观者可在全国首个大空间VR红色文化沉浸式体验展“数字一大·初心之旅”中,戴上VR设备,由“初心码头”登船 ,穿越回1921年的上海;也能通过汉字解码 、文物探索等闯关活动,更全面了解百年前的五卅运动。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我们将红色元素融入新时代城市生活,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党的初心使命形成深刻记忆 、情感共鸣。 ”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上海文艺工作者亦反复走进兴业路 ,从党史佳话里挖掘创作最动人的源泉,以一部部饱蘸红色文化、中国精神的作品,努力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播高地 。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迄今演出超700场 ,是新时代海内外演出场次最多的红色经典,同名舞剧电影被评论界称赞“为红色经典注入新质审美”。话剧《向延安》自上海开启全国巡演,从北京到澳门 ,许多人从青春颂歌里感知理想的模样。孙甘露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已达成十余个语种版权输出意向,广播剧、评弹、舞台剧以及制作中的影视作品等,将共同定格隐秘而伟大的群像。还有一朵“百合花”静待绽放,改编自茹志娟同名小说的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将于7月首演 。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沁入城市的红色血脉激发人们心底最持久的爱国情。“红途”快闪在鲁迅纪念馆举行,百多位市民早早排起长队。几天后 ,崇明区一场公益徒步,引导青年由脚下鸟语花香的土地,回望红色历史 、传承革命精神 。徐汇区 ,新时代文明实践特色街区“红蕴 ”名声在外,因“红蕴汇新知”讲师团深入街区,把红色地标变为“家门口的红色课堂”。网络端 ,党史微视频等多形式“大思政课 ”广受好评,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已成沪上青少年的新风尚。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
5月30日 ,《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首发 。该书勾勒上海六千年文明演进之路,溯源“五个中心”的历史根脉,在文明长卷中解开城市精神的基因密码——从中华文明南北交融到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上海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 ,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开拓进取。
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大棚内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过去一年间,上海考古成果发布机制建立 。市文物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此次建立机制,除了发布相关成果,同样重要的 ,还在于做好价值阐释与展示,“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阐释考古成果,揭开何为考古的神秘面纱 ,推进考古成果转化为公共文化资源”。现在,位于杨浦滨江的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大棚内,考古试掘工作正持续推进。一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古船与考古博物馆 ,也是全球一流的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博物馆北馆 ”将在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站的基础上拔地而起,“边考古、边阐释、边惠及大众” 。
在这片“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热土,上海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 ,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也重塑重构国际传播 ,将黄浦江畔打造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豫园灯会在巴黎亮相
中法建交60周年时,“奔流:从上海出发——全球城市人文对话 ”项目首季落地巴黎,豫园灯会闪耀法国 ,上海昆剧团携全本《牡丹亭》赴法巡演掀热潮,东方美学 、中华文化不断点亮国际文化交流的灯火。不只是中法文化互鉴往来,今年2月 ,舞剧《朱鹮》巡演日本,66天跨越日本30城,奉献55场演出;而在智利、阿根廷 ,“魅力上海·无限未来”上海城市影像展吸引观者驻足,出自IPSHANGHAI共创平台的80幅影像作品,将当代中国的勃勃生机与今日上海的开放包容,带到大洋彼岸。
随着“ChinaTravel”持续升温 ,一站式对外信息服务平台City News Service(CNS)创新举措,聚焦来沪在沪外籍人士需求,多语种、多渠道发布城市服务资讯 ,形成“线上线下联动 、内容服务并重 ”的传播格局,帮助外籍人士融入上海、喜欢上海 。紧抓上海打造“入境旅游第一站”契机,CNS入驻市文旅局下属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北外滩国客中心、东航电子娱乐系统等 ,进一步做好知华友沪境外人士的服务引导。
挪威小伙子乌力在上海体验中国传统佳节
去年起,CNS运营方上海日报推出“火花内容共创计划”,邀外籍博主共创。25岁的挪威小伙子乌力是该计划参与者之一 。他的镜头下 ,有陆家嘴“三件套” 、网球上海大师赛的激情活力,更有从元宵、清明、端午到中秋等佳节时分的中华传统习俗。“上海是一个各个国家和各种文化相会的地方,充满机会和梦想。 ”乌力说 ,中国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我的梦想是要让世界了解中国” 。